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區營造:理論、方法與批評
Community Building: Theory.method and Criticism 
開課學期
101-1 
授課對象
工學院  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黃麗玲 
課號
BP7115 
課程識別碼
544 M414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A,B,C(18:25~21:05) 
上課地點
工綜313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11Com_Bld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首先處理社區營造、社區規劃的案例實踐與政策脈絡。我們將介紹台灣社區營造從社會運動到建制化的過程,並介紹相關政策發展,並介紹一些指標性的案例。亞洲城市雖然有著經濟與社會脈絡的顯著差異,但是社區組織者、專業者、研究者與都市決策者等,近年來在社區營造的領域上的互動也逐漸強化。因此本課程也將介紹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大陸、以及越南等地的社區營造經驗。並將重點放在其所處的社會脈絡以及社區營造模式的差異,從經驗介紹而進一步發展出理論性比較研究的視角。

在理論方面,本課程將處理與「社區」的定義、政治權力、文化認同與社會經濟等議題。本課程將介紹以下主要概念: (1) 從社區權力(community power)到社會資本(social capital)的研究;(2) 有關公民社會(civil society)與社區動員的討論 (community mobilization) ; (3) 地方認同 (local identity):包括生活方式(life style)、集體記憶 (collective memory)、集體創新 (collective innovation)(藝術、經濟、生態)等經驗;(4)新自由主義模式下,社區福利、社區經濟的可能性與限制。

 

課程目標
一、剖析台灣社區營造的經驗,理解政策脈絡。
二、發展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理解社區規劃與設計實踐。
三、深化理論訓練,熟悉社區規劃與地方營造的相關文獻,並發展比較研究。

同時,除了主要讀物,課程講解過程中將大量引介城鄉所既有的學生論文及相關研究,以理解、傳承並反省本所在社區研究領域的相關經驗。

 
課程要求
1. 準時上課。若您不能維持準時出席的守則,請不要選修這堂課。若您有特殊狀況不能出席或遲到,請於上課前通知課程助教。本課程歡迎旁聽,但請旁聽生遵守上課時間規定。
2. 每節上課兩天前繳交兩頁A4讀書心得(reflection),email給課程助理。由課程助理整理後在上課前一天傳給所有修課學生。不收逾期作業。
3. 出席率、報告內容以及討論發言的參與很重要。佔期末總成績之40%。
4. 平時作業成績為總成績之30%。
5. 期末報告為總成績之30%。除非不可抗力原因,不收逾期報告。
6. 期末作業若有抄襲情況,學期成績將以零分計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1. Jim Diers著,黃光廷,黃舒楣譯。社區力量: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。台北:紅葉出
版社。
2. 康旻杰,楊清芬著。飛夢共和國:藝術大遊行,社區輕鬆玩。
3. 黃煌雄、郭石吉、林時機監察委員,2001。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。台北:遠
流出版社。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期末報告篇幅為十頁報告。圖文適量編排,找一個社區營造案例,以文獻整理、(或加上)進行觀察、訪問方式,撰寫心得。 參考書目必須至少有三分之一引用到課堂的書目,呈現對於上課文獻的討論反省。 為可以發展為會議論文發表之程度。 除非不可抗力原因,不收逾期報告。  
2. 
出席率、報告內容以及討論發言的參與 
40% 
出席率、報告內容以及討論發言的參與 
3. 
平時作業成績 
30% 
每節上課兩天前繳交兩頁A4讀書心得(reflection),email給課程助理。不收逾期作業。 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1  社區營造: 理論、方法與批評_課程大綱 
第4週
10/02  1. Hester, Randolph. 1999. “The Place of Participatory Design: An American View”, In Democratic Design in the Pacific Rim: Japan,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. In Randolph T. Hester and Corrina Kweskin (eds.) Berkeley: Ridge Times Press. Pp22-41.
2. Hsia Chu-joe. 1999. “Theoriz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esig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: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Democratic Design in Taiwan.” In Democratic Design in the Pacific Rim: Japan,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. In Randolph T. Hester and Corrina Kweskin (eds.)Berkeley: Ridge Times Press. Pp14-21.
3. Sorensen, Andre. 2007. “Changing Governance of Shared Space: Machizukuri 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” In Living Cities in Japan: Citizens’ movement, machizukuri and local environments. Andre Sorenson and Carolin Funck (eds). Pp56-90.
 
第5週
10/09  第五週 (10/9)紀錄片討論

Let’s not be Afraid! A documentary on the struggle of marriage migrants in Taiwan
(by TransAsia Sisters Association, Taiwan)
Lenoie Sandercock, 2005, When Strangers became neighbors.
 
第6週
10/16  第六週 (10/16)社區動員的建制化:文建會社區營造政策
1.黃麗玲,2011, ‘Community Building in Taiwan: A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’, paper submitted for international workshop New Trend of Community Design and Governance in Asian Cities, Feb. 23, University of Tokyo, Japan.

2.陳亮全,2000。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。住宅學報:第九卷第一期。頁61-77。

3.曾旭正,2007。台灣的社區營造。台北:遠足文化。(同學請自購)

4.林欽榮,2003。台灣「社區設計」發展的趨勢:台北、新竹、高雄的地方實踐經驗與意義。城市論壇:2003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。頁10-47。

5.參考:黃煌雄、郭石吉、林時機監察委員,2001。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。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(同學請自購)
 
第7週
10/23  第七週 (10/23) 台日韓社區營造政策之比較

1.An, Hyun-Chan, and Park So-Hyun. 2009. “在「參與設計」裡決定設計之過程: 以打造望遠路單車道事業為例 ” 劉恩英翻譯。台日韓社區營造研究網絡(ASCOM) 會議論文。

2.饗庭伸,2008。”Comparative History of Community Design in Korea, Taiwan and Japan.” Proceedings of ASCOM 2008 Fall Workshop in Seoul.
 
第8週
10/30  第八週 (10/30)日本社區營造案例介紹:東京世田谷以及大阪西成區的對照

教師講課
 
第9週
11/06  第九週 (11/6)參與式設計:技術與方法

閱讀:
1.尼克.華茲與查理斯.肯尼維堤著,『參與式設計: 新技術』收於「社區建築: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」,謝慶達,林賢卿著。頁195-202。

2.Hester, Randy. 2005. “Democratic Drawing: Techniques for Participatory Design.” In Reconstructing Communities: Design Participation in the Face of Change. By Jeffrey Hou, Mark Francis and Nathan Brightbill (eds.)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Davis: Center for Design Research. Pp176-194.

3.操作與討論

(觀賞紀錄片:「發現台北、願景台北:社區地圖繪製。」都市改革組織出版、討論地圖製作成果。)


參考文章:游勁濤,2007。『社區地圖繪製的探討:以「發現台北、願景台北」計畫中的三個個案為對象』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。 
第10週
11/13  第十週 (11/13)社造在中國大陸:社區的失落或市民社會的誕生?

1.Friedmann, John, 2007. “Reflection on Place and Place –making in the Cities of China”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, 31(2): 257-79.

2.陳映芳,2009「都市鄰里的形成」。收於『都市大開發,空間生產的政治社會學』。347-439頁。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
3.陳映芳,2012「行動者的道德資源動員與中國社會興起的邏輯」。收於『城市中國的邏輯』。三聯書局。頁280-317。
 
第11週
11/20  第十一週 (11/20)社區營造在越南

1.O'Rourke, Dara. 2002. “Community-driven regulation: toward an improved model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Vietnam.” In Livable Cities?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. Edited by Peter Evans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 Pp95-131.

2.Nguyen, Thi Hien. 2009. “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Spaces: A Case Study of Thong Nhat Park” in Hanoi, Vietnam. Hanoi: Center for the Action for the City.
 
第12週
11/27  第十二週 (11/27)社會住宅、社會福利與社區營造
課程演講
 
第13週
12/04  第十三週 (12/4)停課一週 同學們發展期末報告大綱 
第14週
12/11  第十四週(12/ 11)同學報告期末研究 
第15週
12/18  第十五週 (12/18)日本社造經驗:市民社會、社區營造與都市更新
1.Funck, Carolin, 2007. “Machizukuri, Civil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City Planning.” In Living Cities in Japan: Citizens’ movement, machizukuri and local environments. Andre Sorenson and Carolin Funck (eds). pp 137-156.

2.Fujii Sayaka, Junichro Okata and Andre Sorensen. 2007. “Inner-City Redevelopment in Tokyo.” Living Cities in Japan: Citizens’ movement, machizukuri and local environments. Andre Sorenson and Carolin Funck (eds). pp 247-266.

3.Mizuuchi, Toshio and Hong Gyu Jeon, 2010. “ The New Model of Urban Renewal for the Former Outcast Minority People and Area in Japan.” Cities No. 27. S25-34.
 
第16週
12/25  第十六週 (12/25)台灣社造文獻選讀 社區創新

楊弘任,2007。『社區如何動起來?黑珍珠之鄉的派系、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。』台北市:左岸出版社。(同學請自購)
 
第17週
1/01  第十七週 (1/1)元旦 放假 
第18週
1/8  第十八週 (1/8)社區-國家關係:自主性、伙伴關係、或依賴?

1.Arnstein, Sherry R. 1969. "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," 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, Vol. 35, No. 4, July 1969, pp. 216-224.

2.羅秀華,2004。『社區自主與政策的對話』。社區發展季刊107期。頁146-160。

3.Welch, David. 2006. “A time of globalization and Neo-liberalism: the Franco-Ontarian Community,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Economy.” In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: Building for Social Change. By Eric Shragge and Michael Toye (eds.) Sydney: Cape Breton University Press. pp.279-298.